秘色瓷是越窯青瓷上乘釉色的瓷器,在1987年法門寺地宮開啟之前,秘色瓷燒造工藝一直失傳,所以什么是秘色瓷無人知曉,更沒有見過。秘色瓷是什么顏色的?晚唐詩人陸龜蒙的《秘色越器》詩,詩中有“九秋風露越窯開,奪得千峰翠色來”句描述了秘色瓷的顏色和窯口,法門寺出土的瓷器,印證了秘色瓷神秘面紗。
要說秘色瓷,要說青瓷肯定離不開越窯。越窯,是對今天浙江東北部寧波、紹興一帶北宋以前瓷窯的統稱。越窯制瓷淵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產,自東漢創燒成熟青瓷后,其制瓷業不斷發展,先后經歷了三國、兩晉、南北朝的大發展時期和唐、五代的全盛期,至北宋中期衰落,曾一度為宮廷燒造過貢瓷。所產瓷器始終以青瓷為主,漢至南朝還燒造少量黑瓷。唐至北宋時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窯瓷器的最高水平。 越窯瓷器除了行銷全國各地以外,從唐代開始還大量外銷亞、非各國。 秘色瓷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的瓷器精品,因其制作工藝秘而不宣得名。所謂“秘色瓷”,實為唐、五代之際越窯青瓷中的上乘之作!∶厣商ケ谳^薄,表面光滑,器型規整,施釉均勻。從釉色來說,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,滋潤光澤,呈半透明狀;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。其后便以青綠為主。
秘色瓷燒造工藝
秘色瓷燒造決定于瓷土、釉色和溫度。秘色瓷釉中相當部分的氧化鐵被還原,釉色就呈現為較純凈的青色;反之,還原氣氛弱,釉中相當部分的鐵仍保持氧化狀態,釉色就表現為青中泛黃的色調。
秘色瓷是越窯中的最優質的瓷器,其燒造工藝有三個步驟:
1.瓷土:采用專門粉碎、淘洗、腐化、捏練工藝流程,從而達到較高的“玻璃化程度”;
2.釉色:釉料提純,除去釉料中的雜質,并改良施釉方法,通體施釉,施釉后采取支釘架器的方法;
3.匣缽:秘色瓷燒造不是把瓷器接觸爐火的,而是將秘色瓷瓷胎裝入瓷質匣缽裝燒,一器一匣,并以釉水來密封匣與蓋之間的縫隙。
4.通過對爐溫的控制,才會出現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秘色瓷。
秘色瓷器形
秘色瓷器形多樣,從法門寺出土的唐代秘色瓷來看,也印證了這點,這就是古董和文物的歷史意義,文物是歷史的佐證,是印證文字史書的真實性。所以秘色瓷的器形有三大類:
1.碗盤等器仿制金銀器皿。胎質灰白細膩,施滿釉,足底刮釉,釉色有青綠、青灰、青黃,釉層均勻潤澤。器表裝飾以素面為主,有少量刻劃花、印花和褐色彩繪,并采用密封匣
缽裝燒。
2.盤類器形的秘色瓷:在承襲前期的基礎上有所提高。在器形上有所變化,器足普遍較前期窄而高,新出現了臥足盤、委角盤。裝燒方法也有所改進,創制墊圈,取代了泥點間隔
的裝燒方法,支燒痕跡由圈足底部移到圈足內底,使圈足包釉光滑。
3.秘色瓷造型和裝燒工藝與前期相比略有變化。碗的腹部下垂,圈足增高,盤的圈足普遍向外卷。胎色、釉色較前期略灰暗,釉層薄而透明,玻璃質感強。在裝燒技術上,則逐漸
用厚重的夾砂耐火土匣缽取代瓷質匣缽。
越窯秘色瓷蓮花碗為五代精品,是蘇州博物館三件國寶級文物之一。秘色瓷碗由碗和盞托兩個部分組成。整個器物造型規整,結構巧妙,碗身及外壁都飾有淺浮雕大瓣蓮花圖案,整個造型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,高雅出塵。器物通體施以青釉,晶瑩潤潔。
碗高8.9厘米 口徑13.9厘米 盞托高6.6厘米 口徑14.9厘米 底徑9.3厘米 通高13.5厘米
秘色瓷蓮花碗